在细节中,拼写中国|悦读
文|陈轶群
《寻路中国》的副标题,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,一度让我曾肤浅以为,这不过是一本外国人在中国的猎奇游记而已。可实际上,面带微笑读下去,这本书,有着更深刻的人文内涵。作者用十年时光,以时间为脉络,采用新闻般的朴实描述手法,描露出中国十年的发展态势,其中有着旁观者克制般的清醒和自持,还有美国人的幽默。
作者彼得·海斯勒,曾任《纽约客》驻北京记者,是《国家地理》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,数度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。他本人还有个非常中国化的名字,何伟。不仅仅是名字的中国化,还有作者本人对中国及其熟稔自若的了解和实证态度,相比国内某些所谓专家,这个外来人的讲述显得更加真实和清晰。
《寻路中国》大致分了三条写作线索。一是长城之旅,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。二是巨变的乡村。以北京郊区魏子淇一家由农而商的生活变化经历,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。三是以工厂为载点,讲述以丽水市为代表的南方沿海小工业城镇的演变。作者以三条线索为由,用琐碎真实的笔调,记录中国人的经历,来探讨展现经济发展实力,最不可忽视的,他始终在讲述人的故事。
书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,无论是长城边上破败的村落里,穿着脏兮兮士兵服热心长城研究的老陈,还是路边偶遇的搭车人高林凤,他都倾注了关注。他和郊区农民魏子淇成了朋友,为了其儿子魏嘉的病,他上窜下跳求助着国内外的朋友。在丽水,他观察着高老板和王老板的创业轨迹,和工人陶家人建立起友谊。对于他所遇到的每个路人,都心怀真诚。我很感动他与他们之间建立的信任,这些他游历路上的每个路人,似乎都给了他写作的素材和灵感。何伟大方的感谢,他说最感激的,是我写及的那些中国人。心有感恩,才最真实。
他自驾穿越中国的时间,正好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。所以何伟很巧妙的将自驾做为一个载体,铺设下一个汽车飞速增长、公路快速发展的时代交通背景。汽车、公路将年轻人带离了家园,在艰难的长城自驾跋涉中,何伟不仅将目光投向了淳朴民情,还看到了由此带来了乡村萧条和贫困。公路的修通也改变了魏子淇的生活,想到今后有更多的城里人会到乡下体现农村生活,魏子琪开起了农家餐厅,他不断扩建,有了一定收入。随之而来的,好像是国人特有的与权力的角逐较量。在丽水,高速公路的开通,将一个个山村爆破为新兴的工业区,作者见证了高老板工厂的诞生和搬迁,结识了陶家人和罗师傅,在他们的故事中,展现出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历程,那也是改革开放后许多城市农民工和工厂的缩影。
看起来,不过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和细节。可珍贵也就在此。有人说,何伟的讲述,如同魔术师般,将一个个细节粘合一起,组合成一幅令人担忧却并非漆黑一片的中国图景。作为国人,我们常常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,忘记思考。何伟,却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,观照出整个时代那种大江东去般的命定。他平淡从容的讲述,映照出中国迄今为止还依然存在的很多问题,他正视了对现实的隐忧,更多的,却是思考与观察。可这些,也许仅仅来自他的坦诚。十年时光,从东到西,从南到北,他遇到了无数路人,记录了他们的故事,用人文的情怀,真诚讲述。教你更认清自己,更认清我们的时代,并心怀感恩,继续前行。
《寻路中国: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》|作者:彼得·海斯勒|上海译文出版社|2011年版
▼
【往期精彩】
在这里,分享中国好书!
欢迎推荐好书到微信@CHNbook | 新浪微博@中国好书。
荐书:将图书出版信息以附件形式发至dushu1949@sina.cn;
投稿:将书评(注:城市-署名)投稿至dushu1949@sina.cn;
回复SD可以阅读到最近一期。
本期责编:孟博